(
课件网)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明 于谦 石灰吟 诗人简介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主要作品有:《咏煤炭》《暮春遇雨》《平阳道中》《于忠肃集》等。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忠肃集》。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看到后深有感触,便写下了这首诗,也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于谦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成语“两袖清风”就与于谦有关。 景泰八年正月,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乘景泰帝病危,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于谦遭石亨等诬陷,以谋逆罪被杀,籍没时家无余资。弘治二年(1489)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mǐn),万历中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初读古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chuí záo fén hún 解诗题 石灰吟 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 白居易的《暮江吟》 孟郊的《游子吟》 赞颂石灰 资料链接 石灰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①千、万:“千、万”是虚指,形容捶打的次数很多。 ②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 ③等闲:平常。 诗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句赏析 这两句诗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 读到“烈火焚烧”,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 不畏艰难 坚强坚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粉骨碎身:碎成粉末。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情操。 诗意: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诗句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双关 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持身清白、高尚的情操。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必然 浑不怕 若等闲 一脉相承 结果 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我想象到石灰石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然后又被投入熊熊烈火之中焚烧,却依然从容不迫,只要能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害怕。 体悟诗情 通过结合之前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经历的资料,再读《石灰吟》,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品质? 诗人于谦为人正直、坚贞不屈。读《石灰吟》,我体会到了诗人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自如,且绝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为人正直,坚贞不屈的品质。 感悟写法 诗人于谦吟咏石灰,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事物,诗人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