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诵读诗歌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南朝宋元嘉三年,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分联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 今上: 渴望向往已久 如愿以偿甚喜 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分联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登岳阳楼》的开篇虽只是平平的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作者对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向往已久,却迟迟不能到实地感受。而如今能登上岳阳楼,表面上看作者是激动万分,实则在时间的跨度中已经表露出了沉郁悲叹。 年少时未能登楼,到了“艰难苦恨繁霜鬓”之时才拖着病躯颤颤巍巍地登上心仪已久的岳阳楼。在今昔的变化中,作者虽然不禁悲叹,对未来的方向也迷茫不堪,但却从未忘记初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的衰落、战事频繁、生灵涂炭,又怎能不让作者萌生恻隐之心呢? 分联赏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 “坼”字,分裂的意思,②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 2、赏析 “坼” “浮”二字。 ① “浮”字,漂浮的意思,②诗人化静为动,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③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和壮美景象, ④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总结:炼字类题答题模板:解词+手法+表达效果+情感 分联赏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颔联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坼”、“浮”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写出了破裂动摇之感,巨大的力量让天地摇动。此时离安史之乱已过去五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 “吴楚东南坼” 表面上是写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实则暗指唐朝江山割裂的景象!“乾坤日夜浮”表面上写日月星辰和大地日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实则指国家动荡、风雨飘摇。此联总共十个字,却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之所以能让未到洞庭的人感知气势雄浑的洞庭湖景象,是因为洞庭湖的浩淼是作者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