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6661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92793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2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不求甚解 马南邨 新课导入 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请唐伯虎来作诗,他第一句就说:“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唐伯虎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唐伯虎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撸起袖子,欲围上来。紧接着,便听到唐伯虎说:“偷来蟠桃献母亲!”儿孙一听,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作得好。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能发现这是首赞美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的现象。 作者介绍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在文中即用来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1)对论点的要求: ①正确 ②鲜明 (2)论点的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在文中即用来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有两种形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文体知识 3、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在文中即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⑴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举例论证(事例论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②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④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确立正确的论点。在文中突出 强调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⑤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等论证论点的方法。阅读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⑵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 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驳论的三种方法: 驳论点: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驳论证: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 检查字词 词语释义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生字注音 不求甚解 (shèn) 狂妄自大 (wànɡ) 王粲 (càn) 死抠 (kōu) 豁然 (huò)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相关介绍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