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999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课件

日期:2025-04-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452833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难点)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作者简介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背景资料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入狱一百多天,而且案件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中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背景资料 乌台诗案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这首诗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此词苏轼以“幽人”自称,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整体感知 课文探究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幽人:幽居之人。 【译文】一弯残月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 上片:写深夜院中所见景色。 课文探究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省:知晓。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译文】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凉。 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 课文探究 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月”“疏桐”“人”“孤鸿”几个词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人、孤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词人孤独、凄苦、伤感的心境。 简要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诗句写了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在此作者托物抒怀,表达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概括主题 这首词借月夜孤鸿的形象,托物抒怀,反映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自伤,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均为世人所传诵。 背景资料 陆游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