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1476

七下5《黄河颂》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64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七下,黄河颂,教学设计
  • cover
七下5《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诗歌朗读能力;把握诗歌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会做批注。 审美创造: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赞颂的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 展示黄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营造壮阔氛围。 【提问】提到黄河,你想到哪些诗句或成语?这些描写体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预设】学生分享后,教师引出PPT中的名句(刘禹锡、李白、王之涣等),总结黄河作为“中华母亲河”的象征意义。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2.介绍作者与背景 作者光未然 +《黄河大合唱》背景 1938年秋冬,诗人和战友们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祖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军英勇的身姿强烈地感动着诗人。1939年春,在家国存亡的生死关头,在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之时,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河边《黄河之水天上来》《怒吼吧!黄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河》 提问:为什么在1939年创作这部作品? 【预设】结合“抗日烽火”背景,分析其鼓舞军民士气的目的。 拓展:八乐章名称(如《黄河颂》《保卫黄河》),说明《黄河颂》在其中的地位。 二、初读感知 1. 朗读诗歌 播放朗诵音频,学生标注节奏与情感,听读全班集体朗读。 2. 分析标题 标题中的关键词是哪个? 预设:颂 “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赞颂黄河的壮美与民族精神。 三、细读赏析 1. 划分层次,拟小标题 【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将歌词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内容 【预设】 第一层(望黄河雄姿):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描写黄河的壮阔气势。 第二层(颂黄河贡献)**:三个“啊!黄河!”段落———赞颂黄河的历史、地理和精神作用。 第三层(学黄河精神)**:从“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到结尾———号召学习黄河的坚强精神。 2. 赏析语言手法 把“望”改为“看”好不好? 预设:不好,此段用“望”字总领,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如用“看”则使视野相对狭窄,气势不足。 除了“望”,你还能从哪些字词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预设:巅、奔、掀、劈(突出黄河的动态与力量) 3.理解文化内涵 “望”之后自然得“颂”,分析一下“颂”的这三句话,作者歌颂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预设:“摇篮”:比喻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屏障”:比喻黄河的地理与精神防御作用。 “臂膀”:比喻黄河支流的磅礴气势。 小组讨论:这些比喻如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四、探究主题 作者为何不写黄河的“慈爱”,而强调其“愤怒、力量”?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提到母亲,:我们脑海中多会浮现慈爱平静的形象,可作者为何着重写她的愤怒、气势、力量呢 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在家国存亡的生死关头,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