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2460

义务教育版(2024)五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1课 鸡兔同笼巧计算 课件(共24张PPT) +教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276932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义务教育,同笼,PPT,24张,课件,计算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鸡兔同笼巧计算 教学设计 课题 第21课 鸡兔同笼巧计算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义务教育版五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教材的第21课 鸡兔同笼巧计算。本单元通过几个典型例子,让学生认识通过遍历数据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枚举过程中,检查每个结果是否是当前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是,则问题解决完成:如果不是,则继续枚举直到所有可能的数据都被访问和检查完成:本课主要介绍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用这种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鸡免同笼问题,起初会用“凑数”的方法来寻找答案,这个“凑数”过程其实就是通过枚举法遍历所有可能数据的过程。但人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时,通常仅限于数据量较小的情况,如果数据量较大,这个“凑数”过程就会很耗费时间。如果编程让计算机通过所有数据来求解,因为计算机运算速度非常快,数据处理能力很强,只需非常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任务因此,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通过枚举法遍历所有数据是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问题求解方法。 学习目标 1.信息意识:在问题求解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求恰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尝试利用算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计算思维:对于给定的任务,能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实施步骤,使用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简单描述实施过程,通过编程验证该过程。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根据学习任务,合理选择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通过任务分解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4.信息社会责任:知道实际应用中的算法一般都存在某些局限,增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担当和正确应对能力。 重点 通过表格列出鸡和兔的数量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法流程图描述。 难点 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法流程图描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典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其中就有“鸡兔同笼”问题。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同学们,你们能用数学方法求解吗 学生认真聆听、讨论。 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讲授新课 用数学算式求解鸡兔同笼问题方法1:假设6只全部是兔。如果全部是兔,那么6只兔一共有24只脚,实际上只有18只脚,于是需要减少6只脚,即24 – 18 = 6。这样,自然就是3只兔和3只鸡。鸡:(6×4 – 18)÷2 = 3(只) 兔:6 – 3 = 3(只)方法2:假设6只全部是鸡如果全部是鸡,那么一共有6×2 = 12只脚,实际上有18只脚,于是少了6只脚,即18 – 12 = 6。需要把6只脚添加上,自然就是3只兔和3只鸡。兔:(18 – 6×2)÷2 = 3(只) 鸡:6 – 3 = 3(只)假设全部是兔。鸡:( 35×4 – 94)÷2 = 23(只)兔: 35 – 23 = 12(只)方法总结:鸡的数量 =(总头数×4 – 总脚数)÷ 2 假设全部是鸡。兔:(94–35×2)÷2 = 12(只)鸡:35–12 = 23(只)方法总结:兔的数量 =(总脚数–总头数×2)÷ 2二、用枚举法求解鸡兔同笼问题枚举遍历数据1.先假设35只都是鸡,算出脚的数量。2.如果数量不符合,则减一只鸡、增加一只兔,再计算脚的数量。3.如此循环遍历,直到找到正确的鸡和兔数量,即23只鸡和12只兔。算法描述第1步:初始化鸡的数量“a = 35”和兔的数量“b = 0”。第2步:计算脚的数量“c = a×2 + b×4”。第3步:把脚的数量与94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等,将鸡的数量减1,将兔的数量加1,并回到第2步继续循环;如果相等,则输出当前鸡的数量和兔的数量,结束循环。三、编程验证鸡兔同笼问题要编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循环结构对鸡和兔的数量逐个遍历,即先假设兔的数量为0,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