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蛟龙”探海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在深海探测中的应用。(语言运用) 2.在自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筛选、归纳、整理等能力,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了解深海探测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班级进行“科学秘境”自读课学习,今天学习作家许晨的《“蛟龙”探海》。深不见底的海洋到处充满神秘的色彩,海洋又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但这些宝藏怎么为人类来服务?怎么去勘探呢?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会帮我们勘探深海世界。就让我们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 学习任务一:探秘背景———了解“蛟龙号”、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2.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学习任务二:感受秘境———掌握字音字形,朗读课文 识记字音字形。 2.快速默读课文。 学习任务三:梳理文脉———划分层次结构,概括大意 本文记录了“蛟龙号”坐底7020米,探海成功。请以“探海”为中心事件划分层次,以“探海”为中心词概括段意。 参考示例:第一部分(1-2):探海的目标,跻身深海探测强国行列。 第二部分(3-7):探海的目的地,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冲击7000米的攀登高峰的标杆。 第三部分(8-15):探海的过程,“蛟龙号”坐底7020米,探海成功。 第四部分(16-21):探海的意义,“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伟大的壮举让中国人倍感骄傲和自豪。 三、板书设计 “蛟龙”探海 第一部分(1-2)探海的目标 第二部分(3-7)探海的目的地 第三部分(8-15)探海的过程 第四部分(16-21)探海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一、教学新课 学习任务一:语言秘———理解重点词句,赏析语言 1.第4段的“蓦然”“定格”两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示例:“蓦然”“定格”,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试验海域。 2.如何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两个词语是否矛盾? 无疑,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工程和深海科学事业来说,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攀登高峰的标杆。 参考示例:“门槛”比喻标准或条件,指7000米的深度是深海探索的基础深度,“标杆”指典型、楷模、模范、样板,指“蛟龙号”是我国首个完成载人深潜7000米的潜水器。深海科考探索,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要求极高,只有我国首次完成7000米载人深潜,意味着达到了领先全世界的水平。两词是从不同角度比喻,并不矛盾。 3.阅读第8段,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 参考示例:我国向往海洋、憧憬海洋的历史悠久,哪吒闹海、龙宫探宝的神话传说,都反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探索深海的强烈愿望;近现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大洋深海探索的记录不断被刷新,增加了我国探索深海的紧迫感;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科学研究,研制出世界上先进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对完成深海实验的目标充满信心,把握十足。所以,海试地点虽然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但心理上是感到十分“亲近”的。 4.最后一段“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一句中,“好啊”非常口语化,用在这里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同一天成功完成两项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壮举,标志着我国高科技发展领先世界的高超水平,中华儿女无不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一句简短的“好啊”,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由衷的无比自豪和骄傲之情。 学习任务二:揭秘文意———领会意图写法,概括主旨 1.第2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示例:对比的手法。把世界上先进国家探索大洋深海不断取得进步和我国深海探索的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