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背景】 1.从作者的角度说 说说作者:马丽华,她用了将近三十年的青春年华,用近百万字的文本,为我们谱写了一个无比真实的西藏———走过西藏”系列散文。西藏雄峻的大风景给马丽华带来了物我两忘的“观感愉悦”,她在震撼中感受了激美之情、壮阔之美。这壮丽的“终极风景”激起了她作为一个汉民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豪情。 说说风格:“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永不失诺的是我的太阳。”豪放情怀与激越磅礴的雄奇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既磨砺了她的“人格”,也“成就”了她的散文的大美风格。 2.从编者的角度说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编排在新教材八下第五单元第二课。从年级来看,学生初步具备感知作品、品析语言,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再接触游记,是没有太大阅读障碍的。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完成基本语言建构的同时,撩拨学生看世界的欲望:走进自然、探秘自然、敬畏自然,从而开阔视野,形成大格局。而且整个单元选取的都是对瑰丽壮阔山水的游历,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圈点批注,学生把握游记一般以作者“游踪”为线索的行文思路,即“所至”。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品味语言品味语言、感受“奇美”,进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学习作者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2.通过学习活动,品味语言、感受“奇美”,进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话说长江》纪录片,你头脑中冒出了哪些词?(壮阔、震撼、宏大......)对,有诗云“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丈豪情啊。今天咱们去探秘寻踪,去追根溯源。 二、活动推进 (一)热热身,看路线 屏显: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 我们用联读的方式走进去,然后圈点批注出摄制组的途径。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初步感知内容,了解“所至”。) 师:草坝子的营地,砾石堆上,靠近冰山,置身冰窟(冰塔林),重返冰塔林这是马丽华的游历,若想获取真正的体验,咱们也组成摄制组随马丽华再次走向格拉丹冬,变幻三种角色走进去。 (二)“我”当摄影师 屏显: 2019年3月上旬,“我”随马丽华走向各拉丹冬 看看你会在哪儿取景,拍哪些图片? (设计意图:变换角色有目的再次走进文本,发现“所见”,并联系已知渗透移步换景一般的写法。) 师:山脚,各拉丹冬西北阴坡,各拉丹冬阳坡,冰河上,冰塔林的砾石堆上,接近冰山处,置身冰窟里。我想问问摄影师们,你们每换一个点拍摄到的景有所不同吧,可谓移动脚步变换景致。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就用了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天下美文大同。那么除了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景观吗?卞之琳不是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吗?让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装饰别人的梦吧!(学生把拍摄到的图片取名后写到黑板上) 预设:阳坡巨人图 主峰尊容图 冰河跪拜图 冰雪劲旅图 白色金字塔 冰山屏风图 冰山院落图 亲吻冰河图 冰山蜷卧图 冰面推箱图 冰窟雪粒图 冰山众生图 冰山裂纹图 波状褶皱图 冰窟思索图 冰河挪动图 流水满溢图 坚冰苏醒图 (三)“我”做制片人 (设计意图:融会贯通,从所见中体会作者“所感”。从学习形式上与文本相扣。) 学生只要能说出选择理由:景物特点或带给人震撼与思考即可。老师相机点拨:游记散文兼有游记与散文的特点:景中含情。景物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