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 影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举动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对他的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板书:背影 朱自清) 二、初读感知,读懂父爱 1、文章共写了几次背影? 2、分别写于何处?请以()的背影概括。 3、作者对背影的感情如何? 自读课文,在文章中勾画(5分钟) 预设 四次。“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其中承载的思想感情却是一样的。分别是: (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哪一次“背影”写的最具体、最感人? 三、精读细品,读懂“父爱” 设问1: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预设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惨淡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这对比中显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 我们读懂了含蓄又深沉的父爱,那么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情感发生过哪些变化呢? 1.态度转变 师: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且一开始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如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背影”让“我”看到了父亲对“我”的好,让“我”十分感动。文中的事件发生在作者20岁时,自然是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切可以自主的年纪。等到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28岁了,认识到了自己当时的幼稚,所以文中的两处反语都写出了作者的愧疚与体悟。 提示: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我”的四次流泪,即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伤之泪,再现背影时的伤心之泪。 资料助读: 出示: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