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中华美德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单元目标 1.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2.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3.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等要产生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中考考点链接 (散文、小说、 议论文、文言文) 1.梳理情节,概括故事。(★★★★) 2.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段落的作用。(★★★★) 4.辨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理解句子的含义。(★★★) 6.概括内容或事件。(★★★★) 7.赏析词语的妙处。(★★★) 8.理解文章的主题或情感。(★★★) 9.概括人物性格品质。(★★★★)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古有让梨的孔融、凿壁的匡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今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群文阅读,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群文阅读训练 【第一篇】 我的老师齐白石 李可染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 地步。 ②有一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我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白石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中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