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80709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品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韵,悟传统文化之魂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37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陋室铭,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 cover
《陋室铭》教学设计———品《陋室铭》之韵,悟传统文化之魂 一、教学背景 《陋室铭》为唐代刘禹锡所作的经典托物言志骈体铭文,仅八十一字,却凭借对陋室环境、往来人物及日常生活的精妙勾勒,传递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与安贫乐道的志趣。从语文学习层面看,它是文言学习的典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掌握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技能;从文学鉴赏角度,其托物言志手法、凝练语言与深邃思想,利于培养学生文学审美;从文化传承视角,能让学生领略古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准确认读、书写并理解文中“馨”“鸿儒”“案牍”等重点文言字词,掌握“之”“其”等虚词用法;流畅且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精准翻译全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简洁、含蓄之美,提升文言文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预习、小组讨论、深度探究等活动,锻炼逻辑思维,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如何层层递进表现陋室不陋,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对文章观点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朗读、品味中感受文章音韵和谐之美,体会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赏析作者对陋室的描写,领悟以简驭繁、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尝试运用所学进行文学创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刘禹锡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人生态度,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含义与用法,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通过描写陋室展现品德、表达志向的写作思路。 2.教学难点:深入领会托物言志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体会作者复杂情感与精神境界;让学生将文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阐释文言字词、句式、文化常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如在字词教学时,详细解析重点实词、虚词。 2.朗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音韵美,加深对内容与情感的体悟,初读课文与感受音韵美环节会充分运用。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思想交流,培养合作与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环节会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情境教学法:创设如古人生活场景、角色扮演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人生活氛围,更好理解文章情感与思想。 5.比较分析法:将《陋室铭》与其他文言文或托物言志文章对比,帮助学生明晰本文特点与托物言志手法运用,拓展延伸环节会与《爱莲说》对比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分钟) 同学们,咱们先来玩个有趣的“诗词猜居所”游戏。老师给出几句诗词描述,大家猜猜这是哪位文人的居所。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大概率是陶渊明的住所。现在,老师说“一间小屋虽简陋,却有奇人留雅名”,大家能猜到是谁的屋子吗?没错,就是刘禹锡的陋室。刘禹锡为何把自己的屋子叫“陋室”?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与情怀?让我们一同走进《陋室铭》探寻。(板书“陋室”,完善课题与作者) (二)走近作者(3分钟)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社会动荡,他却心怀天下,积极参与政治革新。他不仅是诗人,作品风格独特,富含哲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是哲学家,思考人生与宇宙。其坎坷经历与不屈精神,都融入了这篇《陋室铭》,了解这些,能帮我们更好地走进课文。 (三)追溯背景(3分钟)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仕途极为不顺,不断被贬。短短半年,多次搬家,居住条件越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