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81471

3 短诗五首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197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 cover
九下 短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短诗五首》为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单元,包含沈尹默《月夜》、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卞之琳《断章》、芦荻《风雨吟》、聂鲁达《统一》五首短诗。诗歌语言凝练,意象鲜明,充满哲理思考,打破传统诗歌形式,体现现代诗歌自由性。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古诗意象分析能力,但对现代诗陌生化语言理解存在困难,需加以引导。 教学设想: 本文是自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精读解构意象,再研读探究哲思。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思维能力: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审美鉴赏: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文化传承:研读诗歌,赏析语言,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引入“新诗” 1.由古诗引出“新诗”: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提问:新诗“新”在哪些方面? 2.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诗,掌握意象 (一)学习《月夜》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画诗眼(关键词)。 预设:“靠” 追问:“我”为什么不和树靠着? 预设: 体现“我”独立的人格 2.作者为什么写作这首诗?请圈划诗中的意象,并结合背景资料分析其象征意义。 PPT展示: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写作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预设: 霜风(严寒)、月光(凄清)象征萧条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 顶高的树象征古老、传统、固执而迂腐的观念; “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主旨: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3.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着”,长短句) (二)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1.初读诗歌,提出疑问点? 预设: “口占”:指进即兴创作,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头边”?“我等待着”“你却卧听”? 2.补充背景,解疑释难,理解诗情。 PPT展示: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