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炔烃》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内容要求 (1)认识炔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炔烃在日常生活、有机合成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加成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加成反应与炔烃组成结构特点的关系。 2.学业要求 (1)能写出炔烃的官能团、炔烃的简单代表物乙炔的结构简式和名称,能够列举乙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能描述和分析乙炔的重要反应,能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3)能基于官能团、化学键的特点分析炔烃的化学性质。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最简单的炔烃———乙炔的结构、性质和制法的学习,类推归纳炔烃的结构和性质,让学生体会官能团对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学会从分类及官能团角度认识有机物的性质,同时,进一步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对乙炔的性质探究时采用实验法,先预测性质,再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符号表征,让学生体会实验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运用化学实验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推理能力,加强证据推理的学科核心的素养。 新旧人教版教材中对本节的描述中的主要变化和带来的教学启示包括以下5点: 1. 乙炔的结构:旧教材在“科学视野”栏目描述了“碳原子的sp杂化与乙炔的结构”,而新教材中这部分出现在正文中,且位于“乙炔的化学性质”之前,这是因为学生使用新教材时已经学习过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学生对杂化轨道理论,以及乙炔中碳碳三键的形成及化学键的牢固程度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可以从碳碳三键的结构特点出发分析乙炔的化学性质。 2. 乙炔的化学性质与实验室制取:旧教材中通过两个独立的实验完成乙炔的制取和性质探究,而新教材中,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乙炔的分子结构,分析乙炔应该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接下来将乙炔的实验室制法通过【资料】形式告知,然后让学生结合乙炔的结构特点【预测】乙炔与酸性高锰酸钾、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以及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接下来进行【实验】检验,最后是【结果与讨论】,分析现象与预测是否一致,说明乙炔具有的化学性质并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善于运用启发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解和做实验。同时,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是为乙炔的性质实验服务的,新教材中相对弱化了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3. 化学反应方程式:新旧教材中都书写乙炔与溴、HCl的加成反应方程式,新教材中还增加了乙炔与H2、H2O的加成反应,使乙炔转化为更多类型的有机物,提示我们在教学中确保知识的相对完整。 4. 乙炔的应用:新旧教材中都通过资料卡片,介绍了氧炔焰的用途,此外,新教材中还增加了乙炔的加聚反应,并且在“科学 技术 社会”栏目介绍了该加聚产物的应用———导电高分子,这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 5. 提问栏目的变化:新教材中出现了戊炔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以及分析炔烃与氢气加成后的化学键和官能团的变化以及依据加成产物推导炔烃结构的问题。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适时巩固,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加深理解应用。 与鲁科版教材相比,本节的描述中的主要变化和带来的教学启示如下: 鲁科版将烯烃和炔烃设置在一节中,是由于烯烃和炔烃结构的不饱和性和性质的相似性,对教学的启示是,人教版教材中在本节第一课时学生学习过烯烃,在炔烃的教学中可以类比烯烃的结构和性质展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碳碳三键这一官能团,具备了一定物质结构基础,能够分析碳碳三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