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阅读《精卫填海》,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语言运用: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提升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3)思维能力:通过分析精卫填海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精卫精神的深层含义。 (4)审美创造:通过感受精卫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培养创造性表达能力。 重难点 (1)理解“故”、“堙”等文言词汇的含义,结合注释准确翻译全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并分析精卫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大家知道的故事可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生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同学们真是知识渊博,知道这么多的神话故事!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古籍吗?(课件出示:《山海经》)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和风土人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汇集了大量神话传说的书籍。(师在介绍时,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山海经》的一些插图和资料,并简要说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地位) 联系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师:回忆一下你们读过的神话故事,它们与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举个例子,说说你的看法。(生说:神话故事更加神奇,有神力的人物,超自然的现象等) (师引导小结:神话故事常常充满奇幻色彩和想象力,有很多超越现实的元素) 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其中的语言韵味和文化内涵。(生齐读课题,师板书:精卫填海)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释题 学生齐读课题:《精卫填海》 解释课题的意思: 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课题?(生:可能是讲一个叫精卫的鸟一直在填海的故事) 师总结:精卫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公,她是一只小鸟,但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努力填海。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 教师指导重点字音: 少(shào)、曰(yuē)、溺(nì)、衔(xián)、堙(yīn) 教师范读停顿示例: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wè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yīn )于/东海。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练习正确的停顿和发音。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尝试理解全文。 根据学生的反馈,解决重点词句的含义: 之:的 少女:小女儿 故:因此 堙:填塞 女娃游于东海:(女娃在东海游玩) 溺:溺水,淹没 返:返回 翻译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水身亡,变成了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她常常衔着西山的木石,用来填塞东海)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确保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了解精卫精神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理清了文章的大意,那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呢? 想象精卫填海的原因 师:请大家发挥想象,说说精卫为什么要填海?(生: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她愤怒填海;为了避免其他人也遭遇同样的危险,她决心填海等) 教师归纳学生的观点,进一步引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