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86806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1082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中国人,失掉,自信,教案
  • cover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教学难点: 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苇草”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价值就在于有思想。鲁迅是思想者的代表。他写了很多文章,小说,散文等,深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他的杂文,像匕首,投枪,论时事不留面子,常常对社会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给予一针见血的剖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链接 (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着名的杂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泛读,初步把握文章思路、情怀。说说与立论不同,驳论写法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驳论的写法是先树靶,后射靶,最后得结论。 2.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探究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交流点拨】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交流点拨】直接反驳(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点拨】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二)深层探究 速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交流点拨】首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