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国事﹒边塞声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联系学过的作品,理解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 2.把握词义,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北宋范仲淹的名篇《渔家傲 秋思》。 一首诗(或词),其情感的生发,往往需要一个生活的触点。 同样是思故乡,李白是因为见到床前月华如霜、窗外明月高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温庭筠是因为见到一群群野鸭正在弯曲的湖塘里嬉戏。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王安石是因为见到对面江岸渐绿、感到扑面的春风渐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天涯孤旅的马致远,在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的包围中,见到小桥流水、袅袅人家,再加 上天色向晚, 自己前途茫茫,就免不了肝肠寸断了!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那么,今天学的这首词,是什么触动了词人那根敏感的神经呢? 请大家一起跟我来读一读这首词———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y ān)然未勒归无计。 羌(qi 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 上片:景中有情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今天学的这首词,是什么触动了词人那敏感的神经? 上片开头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 ”,说明秋天到来,作者在“塞下 ”(当时在陕西延州, 今陕西延安)感觉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范仲淹是苏州人,家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中的 苏州。那里的秋天应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的 样子,应该是“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张籍《送从弟戴玄往苏州》”的情形。眼下, 却是完全的不一样啊! 大家请看——— 衡阳雁去:大雁往南方衡阳飞去 四面边声:四面响起边塞特有风沙声、马鸣声 千嶂里: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长烟落日:傍晚时分暮霭生成,夕阳缓缓西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自然就有不同的风物,这是常态,还算不上特别的“异 ”。 同学们请细看,衡阳雁去是怎样的一番心情?四面边声中还夹杂着别的什么声音?长烟落日 之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衡阳雁去→无留意:毫无逗留、绝不眷恋,是什么使大雁这样决绝?(严寒) 四面边声→连角起:在风吼马斯中,为什么夹杂着不断起伏的号角声声?(战事未平) 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之后,本该是万家灯火之时,为什么早早地关闭了城门? (戍防森严) 这才是塞下的风景真正特殊的地方:寒冷、荒凉、战事吃紧、戒备森严。你看———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看来,上片的第一句是一个总领,其它的内容是分说 “风景异 ”的种种表现。所有这些 “异象 ”,就不能不让身处边塞的征人产生强烈的触动!虽然作者尚未抒情,但浓郁的情绪 已经蕴含在这些景物当中。我们可以推测,在这样的情绪酝酿当中,下片就会顺理成章地抒 发诗人满腔的情感。 三. 下片:情中蕴景 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的惯常体例,我们来看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 的征人怎样的情感。 先来把下片读一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y ān)然未勒归无计。羌(qi 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离家日久, 自然思乡情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词人的思乡情怀呢? “ 家万里 ”→家在万里之遥,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