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醛类 酮》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醛类、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内容。 1.内容要求 认识醛类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知道酮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2.学业要求 (1)能写出醛类和酮的官能团、简单代表物(乙醛、甲醛、苯甲醛、丙酮)的结构简式和名称;能够列举简单代表物(乙醛、甲醛、苯甲醛、丙酮)的主要物理性质。 (2)能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分析和推断其他醛类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从官能团和结构变化的角度理解醇、醛、酸的转化关系。能列举甲醛、苯甲醛和丙酮等代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能结合醛类、酮的官能团及化学键极性特点分析和推断醛类、酮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人教版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醛类、酮两部分的内容。旧教材内容中仅零散的涉及到甲醛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丙酮仅作为拓展知识在“科学视野”中出现。新教材系统的介绍了醛类代表物(甲醛、苯甲醛)、酮(代表物丙酮)。 新教材内容的改变带来的教学启示:教学时不能仅停留于认识乙醛的结构和性质,以及辨识醛类与酮的层面,只要求学生掌握醛类和酮的化学性质等碎片化知识;而应结合“醇、醛、酸”的转化关系,重视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化学知识关联的结构化设计,充分发挥结构化知识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第五节“有机合成”的学习和完成本章最后的“整理与提升”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醇、醛、酸之间的相互转化。 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还有待加强。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不足,如由于甲醛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与新制氢氧化铜、银氨溶液反应的快慢、消耗反应物的量等均与乙醛不同。对“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认识不够深入,应用该模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基于官能团分析、预测、总结归纳物质性质)有待加强。 四、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分子结构特点的类比迁移,预测其他醛类物质(甲醛、丙醛、苯甲醛)的主要性质,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官能团的特点和性质区别醛类和酮,以丙酮为例认识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3.通过列举甲醛、苯甲醛和丙酮等代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4.通过思考与讨论掌握“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应用该模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甲醛性质的预测和探究实验的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丙醛和丙酮的辨析对比,诊断并发展学生微观探析能力; 3.通过“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的建构,并将该模型应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通过讨论醛类、酮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预测其他醛类物质的主要性质;根据官能团的特点和性质区别醛类和酮;“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的建立。 难点:“醇、醛、酸”转化关系模型的灵活运用。 六、教学方法 情境导学:创设甲醛、苯甲醛、丙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这些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