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羧酸》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羧酸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内容。 1.内容要求 认识羧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学业要求 (1)能写出羧酸的官能团、简单代表物(乙酸、甲酸、苯甲酸、乙二酸)的结构简式和名称;能够列举简单代表物(乙酸、甲酸、苯甲酸、乙二酸)的主要物理性质。 (2)能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分析和推断羧酸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从官能团和结构变化的角度理解“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能列举乙酸、甲酸、苯甲酸、乙二酸等代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羧酸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能结合羧酸的官能团及化学键极性特点分析和推断羧酸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人教版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常见羧酸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以及羧酸的物理性质的内容。旧教材内容中仅在“资料卡片”栏目简单介绍甲酸、柠檬酸等自然界中常见的有机酸的结构和性质;也没有羧酸的酸性开展实验探究。新教材系统地介绍了羧酸代表物(甲酸、苯甲酸、乙二酸)的重要性质及应用,羧酸的物理性质,羧酸酸性的科学探究实验。 新教材内容的改变带来的教学启示:教学时不能仅停留于认识羧酸典型代表物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而应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多种典型羧酸代表物,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结合前面已学过的“醇、醛、酸”的转化关系,建立更加完善的“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重视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化学知识关联的结构化设计,充分发挥结构化知识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第五节“有机合成”的学习和完成本章最后的“整理与提升”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已经学习了羧酸的典型代表物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羧酸有机物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在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前三节对醇、醛已经有了系统学习,为羧酸的学习方法与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同时为建立“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做准备。但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等科学探究方面的能力、建立结构化知识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如根据提供的多种实验试剂,难以恰当地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对“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模型认识不够深入,应用该模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基于官能团分析、预测、总结归纳物质性质)有待加强。 四、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羧酸的官能团与组成,能对简单羧酸进行分类;能通过羧酸的结构特点,类比迁移,预测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设计羧酸酸性的实验探究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通过思考与讨论完善“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4.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羧酸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羧酸的安全使用。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羧酸的分类和主要性质的预测,诊断并发展学生从物质的官能团结构进行微观探析能力,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对羧酸性质的探究实验的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证据推与理模型认知”的核心要素; 3.通过“醇、醛、酸、酯”转化关系模型的完善,并应用该模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通过讨论羧酸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