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物质的特性 3.2.1物态变化(热量、熔化和凝固) 冬天的湖面结冰,许多游客在冰面上滑行。夏天的湖面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划着船在湖中游玩。自然界中物质可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变化时有什么特点 一、物质的三态 物质能呈现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不同的状态。例如,在常温下瓶里的水是液态,把瓶放到冰箱里,瓶内的水会结成冰;把瓶加热,瓶内的水会很快变成为水蒸气。那么,物质呈现不同状态时各有怎样的特征 物态 特征 原因 粒子模型 固态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构成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 液态 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构成液体的粒子也是紧密地排列着,但这些粒子可以移动 气态 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 它们的所有空间 2.晶体和非晶体 概念 举例 晶体 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 食盐、冰 糖、雪花 非晶体 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 塑料、橡 胶、玻璃 例题:典例1下列情境中,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 A.铁棒放在火炉中被烧红了 B.一根铁丝被折弯了 C.窗户上的玻璃被打碎了 D.阳光下,小雪人“流汗”了 解析:铁棒被烧红,温度发生了改变;铁丝被折弯,形状发生了改变;玻璃被打碎,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三者的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小雪人“流汗”,是水从固态变成了液态,发生了物态变化。 答案:D 二、热与热量 我们用电茶壶烧水时,加热时间越长,水温升得越高,直到水沸腾。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水的温度变化 1.在小烧杯里装约一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一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测出 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如图3.2-7所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min,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3.2-1中。 3.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表3.2-1 水的温度 现象 热水的温度降低,冷水的温度升高,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 分析 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是小烧杯中的热水放出能,大烧杯中的冷水吸收能 结论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能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能,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能,温度升高 实验中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此时称热水与冷水达成热平衡。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物体中,待液柱稳定后读数,这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达成了热平衡。 实验还表明,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的多少跟吸收热量的多少有关。吸收的热量越多,温度升高越多。反之,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放出的热量越多,温度降低越多。 二、热与热量 1.热量的定义: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 2.热量的单位: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手。它是为纪念英国科学家焦耳而命名的。更大的热量单位是千焦,符号为kJ。 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且低于90 ℃ 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10℃的冷水从90℃的热水中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而90℃的热水向10℃的冷水中放出热量,温度下降。只要存在温度差,热水和冷水间就不断进行热传递,直至温度差为0℃,所以最终水的温度高于10℃低于90 ℃。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不知道冷水和热水的质量关系,所以混合后水温不一定是50 ℃。 温度和热量的区别 温度→是状态量 热量→是过程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