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3.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教学重难点】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理解“粗瓷大碗”背后的感人故事,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观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的一个片段,了解“东北抗日联军”。自由读资料袋,初步了解赵一曼,强调她是那时东北抗日联军的团政治委员。(板书:赵一曼) 2.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老师简单介绍这里并出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引出“一个粗瓷大碗”(板书课题)。 3.引发质疑: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粗瓷大碗为什么会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它身后又有怎样令人感动的故事呢? 4.开启红色阅读之旅,齐读课题。 二、红色阅读之旅第一站:初读故事 1.出示学习任务: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学习单,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学习情况。 (1)出示词语: 第一组:陈列 侦察 东北抗日联军。 第二组:政治委员、通讯员、炊事员。 第三组:搪瓷缸子 高粱米饭 橡子面 野菜粥。 (2)提供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 (3)补充语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感受当时抗战环境的艰苦。 三、红色阅读之旅第二站:读懂故事 1.出示“鱼骨图”,老师简单介绍鱼骨图,并要求同桌之间借助鱼骨图讲一讲这个故事。 2.指生借助鱼骨图讲述故事主要内容,请生评价。 3.小结:以后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像这样借助时间词,梳理出故事的重要情节,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有条理更完整。 四、红色阅读之旅第三站:体会感动 1.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2—11自然段,用“———画出一两处让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尝试着说一说自己感动的原因。 2、学生带着要求默读课文,并在小组内交流感动的原因。 3、学生汇报:分享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1)预设: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①出示句子,学生谈感受。抓住“赵一曼倒掉的是什么?盛起的是什么?”,抓住关键词“半碗”,体会赵一曼宁可自己吃不饱,也要把好的留给别人的品质。 ②赵一曼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当时想到了什么?引读第六自然段。 ③这一句话里你还找到了哪些让你感动的词语吗?抓住关键词“轻轻”“趁人不注意”来理解。 ④感受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关心战士的品质,并板书。 ⑤指导朗读:在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艰苦岁月里,政委赵一曼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这份情谊。 ⑥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抓住关键的一句话,通过你们的自主品读,再现感人的场景,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与战士同甘共苦、关心战士的赵一曼。接下来我们继续像这样去交流,你还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语句。 (2)预设: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抓住 “早就”感受到了赵一曼对战士们的关心。从 “好不容易”和“连忙”中感受小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 (3)预设: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从赵一曼的语言中感受她以身作则的品质。) (4)预设: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从小通讯员的心理活动中感受他对赵一曼的关心) (5)预设: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①为什么老李眼里含着泪花?(感受老李对赵一曼的心疼) ②指导朗读。 (6)预设: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