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诗词导入,初识苏轼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达观。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 二、读作者,知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一生沉浮,一生漂泊是他命运的真实写照。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读词,明词意 一)读题。 江城子--词牌名 地点 密州出猎--词的题目 事件 读词。 1.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还要读准节奏,落实重音。 2.再读,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词意。 三个典故:(1)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但是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满腔热情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3)西北望,射天狼:据《晋书·天文志》记载,说“天狼星”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文意: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头戴锦帽,身穿貂裘大衣,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还很开阔,胆略还很豪壮。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来下诏,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那样啊?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 上片: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下片: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画面:雄壮、豪放、雄浑,富有气势。 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柳七郎”是指柳永,北宋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所说的“自是一家”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豪放派。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正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四、品词,知词味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的确,在诗歌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请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读的时候仔细体味哪个字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统摄全篇。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狂”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