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7916

27.《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1936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
  • cover
27* 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陈、曼、联”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体会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人物品质,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突破字词,初识碗的来历 1.谈话交流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突破字词。 (1)借助图片讲解:搪瓷缸子、高粱米饭、野菜、草根、橡子面…… (2)调动已有知识背景理解:东北抗日联军、政委、通讯员、炊事员,日寇…… 2.提起赵一曼,就不得不提一样东西———出示“粗瓷大碗”。这是一个粗瓷大碗,它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疑惑。 二、初读课文,梳理碗的故事 1.自读课文,尝试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交流汇报。实际上,简单点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得碗、用碗、“丢”碗的过程。 三、默读课文,体会碗的意义 要想理解这个粗瓷大碗背后感人的地方,需要细心去读得碗、用碗、“丢”碗三部分,弄明白几个问题。 (一)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 1.赵一曼需要一个碗吗?通讯员为她找到了碗,她为什么要还回去?(在得碗、还碗中感受赵一曼严守纪律的品质)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到尽可能多的依据。(小通讯员“送碗”与赵一曼要求“还碗”的情景。) (2)交流要点。 “早”字,早到何时?没有界定,表明赵一曼没碗时间的极其久远;通讯员“送碗”的心情,“一直、好不容易、连忙”等词语,展示出通讯员“送碗”的急切心情,再次说明赵一曼没有碗使用的时间很长。 面对通讯员送来的大碗,赵一曼语气那么坚定,不容推托,充分展现出赵一曼同志严守纪律,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3)指导朗读赵一曼的语言,读出坚定语气。 (4)小结:一“送”一“还”,展现了赵一曼身为共产党人,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二)合作完成第二、三个问题 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盛来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而赵一曼为什么倒掉,换盛半碗野菜粥? 刚用了一次的碗,第二天又没了,为什么小通讯员急得直叫,而赵一曼只是笑笑? 1.合作学习小贴士 (1)选:小组商讨,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2)圈:圈画出能解决问题的词语或句子。 (3)议:说说你从圈画的词语、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4)读: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交流要点(1)。 (1)抗联战士的生活艰苦 资料分享:1933年,日军强制推行归屯并户,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制造“集团部落”和“无人区”,试图把东北抗联饿死、困死。1939年,日军为了“围剿”和“讨伐” 东北抗日联军,加大了对抗联的封锁,部队在山林里没有粮食,没有食盐,没有衣服,抗联战士时刻面临着冻死、饿死和战死的威胁。 (2)赵一曼看到这碗米饭想到了什么? 面对通讯员的爱戴,赵一曼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赵一曼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了她关心战士,心中只有他人的品质。) 出示句子: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3)语言训练: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此时,老李会想些什么? (4)小结:一“盛”一“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生动地表现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3.交流要点(2)。 (1)碗哪儿去了?再次“丢”碗,小通讯员和赵一曼分别什么态度? (2)这儿的“丢”是什么意思?(把碗送给别人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