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观点 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 绘本《田鼠阿佛》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故事中的阿佛为小田鼠们讲述“阳光”“颜色”朗诵“诗歌”,小田鼠们通过想象,感受到了温暖、美好,度过了寒冷的冬天。小田鼠的讲述隐喻着超越物质生活的文学。当物质不能满足人们时,人们可能更需要文学来获得精神的满足。那么要怎样才能理解文学获得精神的满足呢?让我一起来学习这篇谈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文章《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文艺作品的鉴赏》,讲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请大家注意题目中的“驱遣”二字,作者没有用“发挥”“调动”等普通词汇,用相对陌生的“驱遣”,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驱遣”是驱使、差遣的意思。驱遣想象也就是要发挥、调动我们的想象。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字词过关 (tù) ( yáo) (qì) ( kuàng) 桥堍 歌谣 契合 忧惧 阻障 旷远 静寂 (chàng) (lüè) (xiào) (gǒu) (nì) 怅然 意境 飞掠 海啸 苟安 拘泥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观点 (一)结合文章题目,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二)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五、精读文段,学习如何驱遣想象 (一)精读8-10段,理解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1.文中哪些句子是在描述具体的想象过程? 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鉴赏这两句诗的吗? 明确方法:看文字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也就是将语言转化为画面。 你能结合实例具体谈谈怎么驱遣想象将语言转化为画面吗? “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这是景物特点带给我们的想象。“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随着这些文字以及作者的引导,我们的脑海出现了一幅北方荒凉旷远的落日图,由此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静寂”的意境,从而体会到鉴赏诗歌的愉快。这就是由想象画面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4.列举诗句鉴赏,加深对这种鉴赏方法的认识。 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怎么理解诗人的愁绪? 想象一下“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画面:春天河水暴涨,河面宽阔无边,滔滔大江,滚滚而去,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尽头,这就是他此刻心中愁绪满怀的感觉,愁绪满怀,随时要决堤崩溃,无法消除,没有尽头。 杜甫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物传达了什么情感? “无边”不尽”呈现的是登高远望看到的景物之广阔。“萧萧”二字,让我们仿佛听见疾风之中,黄叶纷纷而下的声音,一派“萧索”“凄凉”的景象。“滚滚”二字写出河水的汹涌,结合前句的萧萧,我们会由流水想到岁月如洪流,光阴易逝。这两句诗传达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沉重的心情。 (二)精读11-13段,理解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理解这篇文章的。 1.文中哪些句子是在描述具体的想象过程? 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鉴赏《海燕》的吗? 明确方法: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海燕。也就是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角色。 3.你能结合实例具体谈谈怎么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角色吗? 想象自己就是海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