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2620

7 《兼爱》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3107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兼爱,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兼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兼爱”的主张。 理清文章的说理结构,体会墨子说理严密的逻辑特点。 探究墨子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体会其论证繁复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左传》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兼爱”就是天下人互相关爱。它是不分等级、不分差别、不分亲疏远近的。君主与臣民要互相关爱,富人与穷人要互相关爱,贵族与庶民要互相关爱。墨子希望用爱来救治这个乱世,也希望这个乱世最终能成为“兼相爱”的美好国度。“兼爱”思想与墨子的民本思想有关,还与墨子本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有关系。 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一)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dí),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二)背景探寻。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三)主要思想。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兼爱是墨子人文学说的纲领和精髓,是道义的最高理想。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 他的其他理论主张还包括: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二、细读文本,理解“兼爱” (一)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研读文本,画出每段的关键句。 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二)研习任务1:“兼爱”是墨子针对治理国家混乱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在第一段中,墨子为何要用一半的篇幅提及“医生治病”呢? 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比)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何谁,谁人)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1.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2.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