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句之意; 2、运用训诂等方法解字,探究孟子“性善论”之“四端”的深刻内涵和现代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3、历史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二)文本研读 1、文题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狠(《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 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解“忍”字分析: “忍”,形声字,从心,刃声。 “刃”为刀口、刀锋,是刀、剑等最锋利的部分;小篆“心”代表内心、心灵。“忍”从心,表明与人的情绪、情感有关。“刃”“心”为“忍”,可理解为刀置心上,刀口留有一滴血(“、”),喻指心承受着就像被刀刃割破溅出血那样的疼痛,意指人受到极大的伤害,却要默默承受,压抑自己的感情,不表露出来。如忍受、忍辱负重。《说文·心部》:“忍,能也。”本义是忍耐、容忍。 “忍”由刀刃割心之意引申表示残忍,狠毒,狠心,如“忍心”、“残忍”。《史记·项羽本纪》:“君王为人不忍。”“不忍”,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项羽心慈手软,不够果断。正因为如此,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而日后的垓下之围,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剧。 2、初读课文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 明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精读课文 文意疏通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文意疏通2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