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2761

12《寓言二则》第一课时 教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2834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寓言二则,第一,课时,教案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寓言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 单元 五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下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以“人”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寓言故事,可以对比街坊和养羊户的不同。 这是一个完整的有曲折情节的寓言故事。 这是一个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故事,面对街坊的劝告,养羊户一开始粗心大意,对又要发生的危险没有警惕,当再损失一只羊时,才悔悟过来,及时修补窟窿,才没有造成更大损失。一个一错再错,但及时悔悟的养羊户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个细节生动的寓言故事,文中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这是一个内涵丰富,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核心素养 目标 语言运用:能认读10个生字词,会写6个字词,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能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对寓言里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说出寓言要提醒人们注意什么。 文化自信:初步了解寓言出处的古籍,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意识。 审美创造:在课外阅读更多的成语寓言故事,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经验。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能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能说出寓言要提醒人们注意什么。 难点 初步了解寓言出处的古籍和文言文原文,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 新知导入:作品介绍 出示《战国策》的封面和成语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师简单介绍《战国策》,学生认读成语(成语注音),重点读准“亡”、“牢”,老师简单讲解是“丢失”、“养牲畜的圈”的意思。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寓言二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设问过渡:《寓言二则》讲了两篇故事,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我们先去读读课文《亡羊补牢》吧! 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动笔圈画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检查预习,指导学生把字音读正确。 平舌音:两则、钻进、从此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结合语境识记 “寓”可结合词语“寓言”来学习,师相机介绍寓言这种体裁比较短小,但可以揭示深刻的道理。可出示课文插图或图片帮助学生识记“窟窿”,提醒学生这也是形声字,上形下声。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 “圈”,是多音字,国字框像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叼”,口字旁表示叼东西要用嘴巴。 三、聚焦课文,读好角色的语气和表示动作的语句 (1)提问: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采取补救措施了吗?后来出现什么情况? 请学生用横线画出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和他之间的对话,应读出劝告的语气。 ①先去掉语气词“吧”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在比较的基础上再读。 ②加上不同的提示语引读,如,街坊(着急、担心、关心地)劝他说:“······”。 (2)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街坊劝告他,养羊人同意吗?他怎么说的?用波浪线标出来。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蓝色字重读,语调上扬,读出不以为然的语气。 提问:第二次丢羊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他心里怎么想的?他采用什么办法改正错误的?结果怎样? 请学生圈出养羊人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红色字应强调。 ①去掉修饰成分“赶紧”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在比较的基础上再读。“赶紧”说明养羊人的行动很迅速。 ②将这句话与养羊人的语言对比朗读。 提问:你觉得这个养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寓言提醒了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总结小组意见,跟全班同学分享。 四、了解出自《战国策》的其它著名成语 教师出示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课后如有兴趣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