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找空气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一是装空气和放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二是运用各种感官和其他物体认识空气性质特点。三是将空气与水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特点。 2.学习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学生,年龄集中在6-7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学情特征:首先,学生虽然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但对空气的具体特征缺乏系统认知,多数学生仅停留在"空气看不见"的浅层理解;其次,他们的学习方式以直观感知为主,对动手操作充满兴趣,但实验观察能力较弱,容易忽略细节现象;再次,受生活经验限制,约40%的学生存在"塑料袋没装东西就是空的"等前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理解存在障碍。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装空气和放空气的现象能感知空气的存在。 探究实践:运用各种感官和其他物体,探索感知空气特征。 态度责任:在与水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空气性质。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特点。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装空气、放空气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能基本能不能观察空气能认识空气特点能基本能不能与水比较能找出异同点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 出谜语让学生猜: 抓不到,看不着,找它可要留心哟 气球被它撑鼓鼓,白云有它天上飘 要是它们跑起来,树叶哗哗唱歌谣 2. 空气能看得见、摸得着吗?它在哪里? 3. 我们一起找找空气,把它装进口袋里。学生活动1 说出谜底:空气 交流回答:看不见,摸不着。它们在在教室里,在操场上,书包里,森林里……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识;猜谜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环节二:我们周围有空气教师活动2 1. 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看不见、摸不着,试着把空气装进袋子里。 (1)在兜空气时,要轻轻地上下抖动塑料袋几次,直到塑料袋鼓起为止。 (2)塑料袋鼓起后,要迅速用手抓紧袋口,要保证袋子鼓鼓的。 2. 我们在什么地方把空气装进袋子?在操场、在教室、在树林、在桌洞…… 3. 我们袋子里有东西吗?你能想到哪些方法证明袋子里确实有东西? 4. 你可以用下列这些方法进行验证。 (1)出示实验器材:一袋空气、图钉、哨子、有水的水槽 (2)讲解验证方法 实验方法1:在塑料袋上戳一个洞,将洞对着自己的脸,轻轻挤压塑料袋。你感觉到了什么? 实验方法2: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然后捏进口袋口,轻轻挤压塑料袋。你听到了什么? 实验方法3:在没入水中的塑料袋扎一个小孔。你看到了什么? 5. 教师小结 实验告诉我们:袋子里装的就是空气。学生活动2 在单位时间内装满一袋子空气回到座位 回答自己搜集空气的地点 讨论交流证明办法 组内验证,交流:有风吹到脸上。 组内验证,交流:哨子被吹响。 组内验证,交流:水中有气泡冒出。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和全面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学习一些可以直观感受到空气存在的方法。环节三:观察空气特征教师活动3 1. 打开袋子,用感官观察描述空气特征,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回顾感官有哪些? 指导记录单填写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物体,发现空气更多特征。 (1)准备实验器材:各种形状的气球、打气筒等 (2)讲解实验方法 给不同的气球充气,观察这些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 (3)出示实验记录单,讲解填写方法。 (4)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