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 2.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革命先烈的高贵品质。 3.分析曲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含蓄蕴藉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结合文本中的细小琐事,分析白莽、柔石两位青年的性格特征,感受革命烈士的崇高形象。 第一课时内容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课时内容。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在旧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是100年前的“00后”,他们不畏强权,不怕牺牲,把鲜血洒在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性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穿越到那个苦难而动荡的年代,感受革命青年们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崇高形象。 二、“重温历史,知背景” 问题导入:课文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显然,这里的“记念”是文章的写作内容,那“记念”谁呢?为何要“记念”? 1.结合课文选段,讲述写作背景: (1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2段):“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34段):“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写作背景】 遭到国民党秘密杀害的五位青年作家,被称为“左联五烈士”,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左联”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进步的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目的就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进步思想。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他们被秘密杀害。噩耗传来,鲁迅先生悲愤难抑,当即写下了两篇文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和《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时隔两年,鲁迅的心情依然无法平静,他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写下这篇纪念文章。 三、“初读课文,理结构” 思考: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来组织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根据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因文结缘,忆与白莽的三次会面 (2)亦师亦友,忆与柔石的日常交往 (3)柔石代送书;惊闻白、柔二人被捕 (4)悲愤难平,忆柔石狱中情况 (5)呼应开头,抒悲愤之深情,斥社会之黑暗 四、“细读语句,析形象” 问题导入:在五位青年烈士中,鲁迅重点写了白莽和柔石两人,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的革命青年呢?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一、二、四部分,划出文中刻画白莽、柔石形象的相关语句并梳理概括,在课文空白处写旁批。 思考:文中所写的细小琐事各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梳理白莽相关情节,分析白莽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精读第一部分:三次会面(白莽送书;白莽送译稿;白莽出狱) 1.展示相关段落: (段3)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 (段4)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