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北京北大附中高三(下)开学考 语 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 束,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寒风凛冽的严冬,生活在北京的鸟类多是麻雀、喜鹊等留鸟。到了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京城的 鸟会多起来,因为夏候鸟来了。在众多的夏候鸟中,最著名的要数北京雨燕。 1870 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了这种鸟的标本,并将其命名为“北京雨 燕”。北京雨燕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尾羽有分叉,体重只有 31~41克,体长 169~184毫米。成鸟的 体羽多为黑褐色,喉部呈灰白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喙呈短三角形,口裂非常宽大,能够使它们在飞 行中兜捕到大量农林害虫,包括蚊、蝇、虻等。 北京雨燕是典型的夏候鸟。每年 4 月底,它们飞抵北京,繁殖、育雏,再于当年 8 月离开,飞往远方 过冬。它们具有超强的导航定向能力,常多年返回同一地点,有延用旧巢的习性。 北京雨燕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 110-200 公里。在风雨到来之前, 它们常常作超 低空飞行表演,流矢一般掠地而过,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雨燕身形小巧,在高空飞行时很少扇翅, 尖长的翅膀能提供强大的升力。展开双翅时,雨燕能够长距离地滑翔;向内收起翅膀时,又能够高速冲刺 追捕飞虫。 它们飞行技术高超,可是脚爪却很细弱,四趾向前,无法握住树枝,也就无法借此腾跃,要想飞起来, 就只能在从高处向下落的过程中展翅飞翔。这种生理结构特性决定了其迁徙到京城之后,会选择在高耸的 城楼、高大的皇城建筑和古塔筑巢。这些建筑飞檐翘角,梁、標、椽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人造洞穴”, 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和起飞滑翔的平台。 北京雨燕,是极少数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动物之一。春夏季节的黄昏,从太庙到雍和宫,从天安门 到内外城的城门楼、箭楼,从天坛到十三陵,从通州的燃灯塔到海淀的慈寿寺塔,以及景山、颐和园等处 的楼台亭阁,雨燕倾巢而出,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尖锐叫声,一道道黑色的剪影划过天空,成为古都北京引 人注目的景观。春燕衔泥、老燕哺雏的情景,沙燕风筝、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妮妮”的形象, 也早已融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北京文化之中了。 (取材于张正旺、王宁、崔爽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要弄清迁徙的鸟都飞到哪里去了,来年飞回来的是不是同一群鸟等问题,就需要对其进行追踪。通过了 解它们的中转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候鸟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规律,探明沿线有哪些 不利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鸟迁徙时常常经过一些固定地点,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集中观测鸟的种类、数量和迁徙方向,这就是 第1页/共11页 定点调查法。但这种方法只能预测鸟类可能的迁徙路线,无法准确获取相关信息,于是科学家研发了为鸟 佩戴环志的追踪方法。 环志由金属材料制成,上有编码。佩戴了环志的鸟再次被观察到时,研究人员根据编号就能识别出个 体,通过比较同一只鸟两次或多次被观察到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就能大致判断岀它迁徙的路线和飞行速 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应用比较广泛。其缺点是需要积累的数据量大,两次甚至多次观察到同 一只鸟有难度,开展跨地区、跨国界研究较为困难。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给鸟类佩戴信号发射器,从而实现了对鸟类 全球范围的实时追踪。现在,这种技术已普遍应用在对大中型鸟类的追踪上。最小的 GPS 卫星定位仪重量 约为 5 克,已经很轻了,但这对体重本来就小、还要动辄飞成千上万公里的候鸟来说,仍然是个大包袱, 过重的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