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了解呼吸道和肺的组成和功能;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动力和过程;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科学思维: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比较,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呼气和吸气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探究方法。 探究实践:能通过对呼气和吸气模型的分析来认识复杂事物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态度责任:体验结构对功能的适应性和呼吸对生存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01 呼吸系统的结构 1.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不超过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大。PM2.5从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的过程是( ) A.鼻一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口腔→咽→气管→喉→支气管→肺 C.口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D.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答案】A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详解】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可见,PM2.5从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的过程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大约每分钟呼吸16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B.平静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 C.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 D.“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A正确;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胸腔容积扩大,气体进入肺,B正确;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鼻腔内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需要防护,C错误;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可能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D正确。 考点: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 3.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下列与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肺泡分布广泛 B.肺泡数量多 C.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答案】A 【分析】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详解】肺泡只在肺部,不是分布广泛,A错误;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很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所以B、C、D正确。 【点睛】学习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