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葡萄架下》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欢快、明亮的声音演歌曲《在葡萄架下》,准确地表现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2.能够用打击乐器、舞蹈动作等多形式积极参与表现歌曲。 3.了解新疆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其相关文化。 教学重点: 学习歌曲《在葡萄架下》,了解新疆的风俗民情。 教学难点: 切分音节奏的掌握和新疆歌曲的音乐的风格。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学生听新疆维吾尔族音乐进教室并师生问好。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是哪个地方哪个民族的音乐? 生: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 师:你们对新疆有哪些了解呢?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学唱新歌 1、聆听歌曲,介绍新疆风俗民情,感受歌曲情绪。 师小结: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境内有美丽的天山和被誉为“天山明珠”的天池。新疆物产丰富,尤其以葡萄、哈密瓜等水果出名,哈萨克族的“馕”被誉为新疆第一吃。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哈萨克、克孜克孜等民族都能歌善舞。在新疆不仅有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而且还有特色乐器“手鼓和冬不拉”。手鼓也称达甫,手鼓和冬不拉都是新疆人最喜欢的乐器。新疆为我们展示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吐鲁番的葡萄架下,跟能歌善舞的新疆少先队员一起过个快乐的队日,怎么样? 板书《在葡萄架下》 2、学习歌曲,感受节奏韵律。 (1)初听范唱,请学生说一说歌曲节奏的特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在葡萄架下》,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回答老师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切分音,附点比较多。) (2)再听范唱,发现下滑音及上波音。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聆听,每一个音的演唱是否平直?有没有上扬、下滑及上下波动?(介绍滑音、上波音) (4)师: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拍拍第三条节奏 。 (5)请同学们跟范唱音乐,用第二条节奏拍击来感受哈萨克族音乐的欢快。 (教师带领学生在初步感受哈萨克族音乐节奏的特点,感知节奏,引发学生兴趣。经过反复聆听以熟悉歌曲旋律,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切分节奏。) 3、学唱歌曲,表现情绪 (1)师:葡萄园里一派欢乐景象,少先队员在干什么呢?我们读了歌词就知道了,请同学们按节奏读歌词,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 (2)跟伴奏音乐用“来”模唱旋律。 师:到底是歌舞之乡,哈萨克族的小朋友们又唱起了动听的歌,让我们也加入吧!请同学们跟伴奏音乐轻声用“来”模唱旋律。 (注:讲解“边疆儿童...”处旋律休止符;“幸福歌儿...”处波音演唱;结尾处渐慢到回原速7拍结束) (3)跟琴唱歌谱。添加歌词 师:同学们已经熟悉啦旋律,现在跟钢琴把歌词填进去,第一遍听旋律,第二遍填歌词。 三、歌曲表现 1、分析歌曲,演唱处理 师:在葡萄丰收的季节里,少先队员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相信通过刚才的演唱大家已经能体会到歌曲的情绪。那好听的旋律如果加入适当的装饰音记号,就会让旋律更加富有个性和生命力。 生:(下滑音记号、重音记号、波音记号) (1)师:第一、句里出现了下滑音记号,你觉得它在这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表现了“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吐鲁番的自豪心情。) (2)师:为什么“来来来”这句切分节奏既有下滑音又有重音记号呢? 师:对,这里表达了少先队员热烈奔放的情感,切分节奏、下滑音、重音记号以及衬词的运用,使丰收的场面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3)师:再看看波音记号出现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师:有波音记号显得快活而俏皮 (4)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欢快轻松的表情,加上装饰音记号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表现新疆少先队员的热烈欢快的情绪。 2、综合表现,激情歌舞 师:打击乐器的加入会使我们的歌声增添欢乐的气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