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5520

2025人教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和课后题解析

日期:2025-03-3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6次 大小:603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
  • cover
第二单元 知识要点梳理 第五课 黄河颂 预 习 一、作者介绍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1935年为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填词,以深怀忧患与悲愤的文字以及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二、字音词义/读读写写 巅diān:山顶。 劈pī: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 。 气魄pò:魄力;气势。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浊zhuó流:浑浊的水流。 宛转wǎn zhuǎn: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屏障 píng zhàng: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榜bǎng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朗诵词部分,是序曲。歌颂黄河的“伟大而又坚强”。 第二部分(第2节):歌词部分,全诗的主体。描写黄河的豪迈气势,歌颂黄河的英雄气概。 五、课文品析 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①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②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③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一想,体会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迸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诗人从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①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②黄河的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 ③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诗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抒情。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