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6488

3 短诗五首 2课时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411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短诗,五首,课时,教案,格式
    课 题 3、《短诗五首》(《风雨吟》《统一》)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属自读课文。本课所选五首现代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富于哲理。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意象、意境及其表现手法都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本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四、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五、教学重难点 理解五首诗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情思、哲理 六、教学过程 学习《风雨吟》 引读入诗境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现代诗歌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随同芦荻的诗句感受苦难中国中舵手的抗争,我们也要在聂鲁达的文字里体悟一花一叶里的哲思。 1、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2、写作背景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二、吟读明诗意 音频朗读欣赏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赏读感诗情 1、诗歌之中的“风”“雨”“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2、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3、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景。 4、小结: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 学习《统一》 一、引读入诗境 1、作者简介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1951年和1957年两次访问中国,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写作背景 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