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与 妻 书 不负苍生 独负卿 林觉民 前言 24岁,是人生中最风华正茂的时候。 24岁的年轻人,在今天的社会,人生刚开启,前面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他们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一群年轻人为了另一群年轻人,为了另一群年幼的孩子,为了另一群年长的老者能有幸福的生活,而先死了。 这就是先驱者的悲剧,也是他们的伟大。 面对死亡时,他们,想到的,又是什么呢?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第一章节 理清思路 解题 与妻书 写给妻子的信 谁在写信? 为何写信? 如何写信?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谁在写信 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一说5月3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为何写信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同盟会成立后,推动并领导了一些武装起义,加快了革命在全国的发展,使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更加动摇。 背景探寻 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咱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牺牲。 1911年10月10日夜 辛亥革命 与妻书又名绝笔书 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 第二章节 理解文言 预习检测———诵读正音 如晤(wù) 眷属(juàn) 双栖(qī) 使之肖我(xiào) 相和(hè) 一恸(tòng) 称心(chèn) 能彀(gòu) 婉解(wǎn) 不能禁(jīn) wù juàn xiào qī tòng hè gòu chèn jīn wǎn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 )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如同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完成 1 于是、就 内心 译文:意映我妻,见字如面,现在我以这封信和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了。我写这封信时,泪珠随着笔墨一齐流下,简直写不下去,想要放笔作罢,又怕你不谅解我的苦衷,认为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认为我不知道你是不希望我去死的,所以就忍住悲痛为你说说我的心声。 研读课文 内容概括: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