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交流方法,摘抄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能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由词入文,关注单元语文要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三个比喻句初步了解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谁来帮助大家回忆一下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预设: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会写日记) 了解了学习目标后,我们通过几个词语(PPT出示词语)再现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读后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泥道呢?是啊,水泥道上的美都来源于课文中的那句———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重点关注作者上学路上所看到的美景。 (二)品读词语,赏美悟法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对于“明朗”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学生畅谈后,朗读体会美景。预设如下: ① 借助近义词:明朗———晴朗。 ② 联系生活实际:你们观察过雨后初晴的天空吗?是什么样子的?(天空明亮,光线充足) 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我们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将“联系生活实际”的卡纸粘贴在黑板上。 ③ 联系上下文: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天空湛蓝、光线充足呢? 预设:“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师总结:(出示前4段)你找的得很准确,在课文的第4段当中,已经向我们描绘出了明朗的天空。这就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④借助熟字猜词义:二年级时,我知道在“寻找”这个词语中,“寻”和“找”意思相近,“寻”就是“找”的意思。那么“明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说文解字》里讲,“朗”,明也。意思就是说———朗就是明,明就是朗,而“明”是我们熟悉的字,我们便可以借助它来猜“明朗”这个词的词义。这种方法是“借助熟字猜词义”,师将卡纸粘贴于黑板。 其实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本课中还有很多。 出示词语:潮湿、增添、愉快、蹦跳、歌唱 师:这些词语都可以运用这个好方法来理解。 大家看,同一个词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你学会了吗? 2.闪闪发光 上节课我们还通过边读边想象以及联系上下文的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闪闪发光”,你觉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能更贴切的理解文章。(能举举例子吗,比如闪闪发光这个词,以自己读文的时候怎么理解,现在又有了什么感悟呢?) 3.熨帖、凌乱 在那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上。(课件)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①你是怎么理解句中的“熨帖”和“凌乱”的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方法,并在理解了词语之后,再读读这一段,感悟一下美景。预设如下: “熨帖”:联系上文“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联系下文“平展”一词,知其意:熨帖就是“紧紧地粘”、“平展地粘”。树叶与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老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凌乱”:联系上文“不规则”理解为“不整齐,没有秩序”,反义为“整洁”。 师:同学们看起来“凌乱”就是杂乱无章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却说“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自然之美”) ②课堂实践:孩子们,我们也在黑板上铺设一条布满金色巴掌的小路吧,一起感受大自然中的凌乱美,在过程中加深体会“熨帖”和“凌乱”的含义。 ③总结:同学们,从你们的汇报看,大家基本上掌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