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 经济的繁荣 七下新版教学课件 01 02 03 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家国情怀) 运用《耕获图》、秧马等史料,了解宋代农业的发展,理解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表现,进而准确说出三方面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在经济中实为一体。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识读《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都市商业活动及都市发展的特点。(时空观念) 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分析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04 05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 “如果让我选择, 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 ———史学家汤因比 “谈到十一世纪, 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李约瑟博士 先来看一下中外学者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评价 秧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拔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这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王祯《农书》中描绘的 农民坐在秧马上劳作的情形 宋代《获耕图》 耕田 灌溉 插秧 收割 碓秸 打场 入仓 《耕获图》描绘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画中有的人在犁地、插秧,有的人在收割、打场、舂(chōng) 米和入仓,还有的人在用翻车浇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 “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 宋代缂丝 宋人注细节、重感受,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品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于是五大名窑应运而生。 画面内容:描绘了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展现了东京街市的繁荣景象。 历史价值:反映了北宋东京城的繁荣景象,为研究北宋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了重要史料。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郭守敬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1262年因左丞张文谦推荐,郭守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召见,面陈水利建议六条,即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 郭守敬领导并开辟了大都(今北京市市区)的白浮堰,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今北京什刹海)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他不仅根据大都的地形地貌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而且按地形地貌变化及水位落差,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农业的发展 一 1.农业发展原因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政局稳定,适宜生产,政府支持和重视。 02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 01 生产技术革新和推广以及南方人民辛勤劳作。 03 2.表现:粮食作物 ①新品种:占城稻 特点:成熟早、抗旱能力强 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辽夏金的统治者对农业也相当重视,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 ②新技术:复种技术 ▲秧马 ③新工具:秧马 →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拔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在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