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一、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我要做到精讲精练,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二、学情分析 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时期,渴望独立,自我意识增强。该阶段的学生思想开始发展成孰,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这就造成他们在性格上既有活跃的一面,也有内敛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教学方法,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重难点词语,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通过朗读课文进入文本学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基本内容和主旨,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深刻体会鲁迅 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 难点:驳论文的特点及论证方法和过程。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相关图片,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和资料,了解近几年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告诉学生作为中国人应感到幸福、骄傲和自豪;然而,我们的旧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跟随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 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见解或主张。 2.驳论文相关知识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四)字词检测 1.给玄虚、搽粉、诓骗、脊梁四个词语注音。 2.词语解释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形容英 勇奋斗,不怕牺牲。 (五)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理清本文论证思路,并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 (六)细读感悟 1.快速阅读1-2自然段,找出敌论点敌论据。 (树靶子)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据: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只希望国联 现在 一味求神拜佛 2.跳读3-5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 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发展的是自欺力 (批靶子 直接反驳) 3.速读6—8自然段,找一找: (1)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解析:作者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批靶子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4.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 人民)。 结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七)课堂小结 面对当时精神幻灭的论调,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