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清空桌面,五分钟默写 检查导学案 他出生于盛唐,却唱不出盛唐的繁华与兴旺;他与李白为友,却不能像他一样挥洒浪漫诗意抒发浪漫情怀。他的诗词,是唐王朝的衰落和动乱;他所挥洒的,是苦难人民的哀叹和泪水;他所哀叹的,是国土支离破碎,战乱四起,民不聊生。 杜甫 一、如何读懂诗歌? 写了什么?———内容 怎么写?———形象+手法+语言 为什么写?———情感 二、方法———五读法 读题目 读作者 读注释 读意象(梅兰竹菊松等)明典故 读选项问题:范围、要求等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朗诵并理解本诗内容,把握诗歌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2.掌握炼字的技巧。(重点) 3.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难点)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字____,自号_____,因他做过左拾遗、工部侍郎,又称 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誉为_____。诗风_____(沉郁: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语言刚劲、音调铿锵、章法多变)。 其代表作有_____(《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_____(《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作品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_____,他与李白齐名,并称_____。 子美 少陵野老 杜拾遗、杜工部 “诗圣” “三吏” “三别” “诗史” “李杜” 沉郁顿挫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巨大痛苦的名篇。 知人论世———创作背景 《登岳阳楼》 点明题材(登临诗),如《登高》《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等 交代地点 解题: 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 师生朗诵 (一)整体感知———初读文本 师生朗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感情基调: 沉郁悲慨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临诗:指作者登临某山或亭台楼阁而生发某些情思的诗词。这类诗或写人生哲思,抒胸襟抱负;或感时伤怀,寄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间思乡怀人。如《登高》《登飞来峰》《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 叙事 描写 抒情 总结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登岳阳楼 杜甫 (二)结合课本,翻译诗歌。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湖边的岳阳楼。 浩瀚湖水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合作探究 你觉得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联写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Tip: 表现手法、修辞、情感、赏句、炼字。 【首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 “今上”: 今昔对比,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往昔对岳阳楼的向往与眼前登楼的喜悦之情。 慕名向往已久 如愿以偿甚喜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2.本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是?用什么手法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