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中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 1.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1.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在“教学提示”中指出: 1.数的认识教学应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可以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小块、圆片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单元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20以内数拓展到100的认知。教材分层次展开:先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理解数位概念,掌握数的组成与读写;再通过数线、百数表建立数序逻辑,渗透十进制思想;结合比较大小、估数等活动发展量感。单元注重操作与思维并进,在摆、拨、圈等实践中深化位值制理解,通过找规律、解决问题衔接后续计算学习。教学需关注学生从具象操作到抽象符号的过渡,为后续运算奠定基础。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学生已掌握20以内数的认读与比较,但对100以内数的抽象位值概念(如十位、个位)仍较模糊。部分学生能机械数数至100,但跨整十数(如29→30)易出错,对数的组成理解不稳固。借助小棒、计数器操作时,能直观感知“满十进一”,但脱离实物后易混淆数位意义。比较大小常关注高位数字,忽略整体数值,估算能力较弱。需通过多样化操作活动,将具象经验逐步转化为抽象数感,巩固位值制核心概念。 二、单元目标拟定 1. 能正确认、读、写100以内的数,理解数位(十位、个位、百位)的意义及组成。 2.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理解“满十进一”的位值关系。 3. 会运用符号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形成初步的数序逻辑。 4. 借助百数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能按规律填数或定位。 5. 结合生活情境进行简单估数,发展数感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十位、个位的意义及数的组成 2.熟练运用符号比较100以内数,形成数序逻辑。 (二)教学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合理估数,灵活应用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的认识教学应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可以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小方块、圆片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值。”;“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 教材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应用场景,如分配物品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通过画图等辅助手段增强对问题的理解,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互动式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和反复练习,形成深刻理解。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