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国 风 文言虚词知识积累 壹 考 情详解 贰 常见虚词 叁 方法指津 壹 考情详解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文言虚词数量有限,但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我们应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考题型: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真题引领: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代裔为长史 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C.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D.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贰 常见虚词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一) 之、而、以、于、为、其 之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①二世杀之(他,指扶苏)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它,指千里马) 一、代词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那”“那样” 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指示代词,这样,作宾语) 二、结构助词,的 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四、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音节助词,无意义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格式:宾语+之+谓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七下《陋室铭》·刘禹锡) 六、定语后置的标志 七、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 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史被甲。 中心语+之+定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 小试牛刀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应2之。久3之,此僧从南海归,夸4之于唐僧:“此何难5之有?”唐僧曰:“汝6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7之言亦过矣,君将骄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代词,可译为这件事;5、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6、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7、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而 注:前后内容可以调换位置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③博学而笃志 一、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表因果,相当于“所以” 三、表顺承,相当于“就”“然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七上《论语》十二章)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七上《论语》十二章) 四、表修饰,可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八上《愚公移山》·《列子》)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九下《鱼我所欲也》·《孟子》) 五、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