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九课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巩固措施: 10世纪初(907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1、辽的建立 辽上京遗址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契 丹 文 字 契 丹 货 币 四时捺钵(nà bō)制度 契丹手工业 契丹鸡冠壶 反映了契丹族与汉族间的民族交融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2、西夏的建立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巩固措施: 1038年 兴庆府 党项族 元昊 ①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③创制了西夏文字。 ◇契丹和西夏在措施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 ①政治上,仿效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 ③文化上,创制文字。 活动:根据地图画出辽、北宋、西夏并立示意简图: 西夏 辽 北宋 特征:民族政权并立 保持友好 互通使节 进攻失败 对辽防御 战役:澶州之战 盟约:澶渊之盟 和 战 和 → 战 宋太祖 宋真宗 宋太宗 阅读课本第二子目,梳理北宋与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太宗 契丹得到了燕云十六州, 实力大增,与中原冲突加剧 战 澶渊之盟 时间 签订双方 盟约内容 1005年(宋真宗) 辽 北宋 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北方强敌,一时无法彻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 ———钱穆《国史大纲》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结合以下材料说说你的想法 材料一:“史书记载,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材料二:“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从这一角度上说)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材料三:澶渊之盟规定宋要给辽的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都是屈辱求和,都要由百姓负担。议和后,宋廷安于现状,“忘战去兵、武备皆废”灭国之祸始于此。 宋真宗 寇准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北宋来说, 对辽来说,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看, 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使辽得到了大量岁币,改善了财政状况,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使边境民众生活 相对安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元昊称帝后 1044年 战 和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夏和约 原因 影响 内容 西夏军队不断进攻北宋,节节败退 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守内虚外的政策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崇文抑武,把巩固政权当做头等大事。 对周边各族政权采取消极防御,多是签订合约,用钱物换和平。 启示:有战有和,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课堂小结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关系 辽 北宋 西夏 议和 影响 积极 消极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兴庆府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东京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交融。 宋给辽、西夏岁币,加重了民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