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学 习 目 标 思维发展和提升 文化传承和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赏析气象宏伟诗境。 审美鉴赏和创造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把握意象特征,体会雄浑阔大意境。 探究诗歌意蕴,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的忧思。 思维发展和提升 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文化传承和理解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 ,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诗风以 为主。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作者经历 人们常说,杜甫的诗是诗史,所以要想读懂杜甫的诗,一定先要明白诗人困顿凄苦的人生。 35岁之前 35-44岁 44-48岁 48-59岁 读书 壮游 困守长安十年 流亡陷贼为官 漂泊西南流浪江汉 作者经历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 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 渴望建功立业,却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如《兵车行》等。 作者经历 (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三别”写于此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 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等。 沉郁顿挫分析 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写作背景 身体羸弱 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岳阳楼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 时年57岁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 初读诗歌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诗句分析 思考:“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手法 情感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 如愿以偿欣喜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暮年 山河破碎 人生坎坷 青年 太平盛世 四方游学 今: 昔: 诗句分析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