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贵州省印江县第一中学 杨通讴 议论文“七步微写”训练例谈 让写作技术化, 让技术艺术化 第四讲 让备课更有效 一、分论段构“五句” 分论句 阐释 句 材料 句 分析句 总结 句 壹 贰 叁 肆 伍 分论段的结构确定,一般是先根据中心论点分解或提炼出分论点;然后对分论点作阐释;再列举证明理据;再对所列举理据细加分析,以证明分论点的正确性;最后紧扣观点,对本分论的论证作总体概括,突出分论点的正确性。 当然,熟练以后,这五种句构也是可以灵活变化生出诸多变式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都得围绕着:观点、理据、分析进行。这样,分论段的“五句间”,才会有观点、有阐释、有理据、有论证、有结尾,前后呼应,自成一体,宛如“一事一议”的“短论”。 一、分论段构“五句” 所谓观点句,即是你针对中心论点的第一层要说的道理;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第一步要讲的道理,于是对你的分论点展开一些解释说明,这就是所谓的阐释句; 为了进一步地说明你的道理的正确性,于是你要列举一些公信度高的事实、依据来证明,这就是材料句; 一个材料往往会包含多方面的道理,有多种意蕴指向,所以需要对你自己列举的材料意蕴加以充分揭示、剖析,让人信服,以显证据得当,论证有力,这就是分析句; 为了使本层次分析论证的道理更加显豁,前后意旨一致,气脉贯通,就需要来一个关联本层次的总结,达到首尾相连,自成一体。 一、分论段构“五句” 一、分论段构“五句” 要强调的是,五种句型结构只是议论文通常在分析事理时的一种结构模态。它只是一种形态,使用时必须与分析事理紧密配合,不要单方面去琢磨形式,而忘了分析事理,顾此失彼。正确的做法是在分析事理时,采用这种结构组织文字,会显得结构清晰,文理畅达。 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祝贺你们,顺利地跨入了高中的门槛,开启了全新的学习模式。 作为你们的大哥哥,我希望我的高中生活感悟能给你带来帮助,为你们“画好自己的像”助上一臂之力。 那么,一个高中生,怎样才能给自己画好像呢?以我的感悟看来,关键在养成“三个看得见”。 借你慧眼,玉汝于成 杨通讴 并列三分式 示例一 并列三分式 一是看得见自己的不足。【分论点1】一个人如果看不见自己的不足,就会虚妄狂傲,高估自己,错判态势。【阐释句】想当年,我是××初中的状元,甫进高中,目空一切,自以为学习也就那么回事,以我的基础,我的聪明,我怕谁?以致我常有窃笑的理由:同学在题海里苦行僧似的泅渡,我窃笑:西西弗多一样的劳动有意 义吗?学习嘛,重要的是善于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同学在质疑问难,我窃笑:这些基础都不会,还敢问鼎学霸?老师上课我窃笑:学生能学懂的还要讲么……半期考试的结果不说你也该知道了吧。 示例一 并列三分式 【材料句】如今想来,这正是看不见自己的不足,不能正确审视“我是怎样的人”“我能做些什么”的表现,难怪老子要说“自知者明”。【分析句】眼光只会向外,不会反思自己的不足,能不失败? 二是看得见他人的长处。【分论点2】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只见他人的缺点,不见他人的优点。其实人都是有自己的优势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嘛。那些只见他人瑕疵,不见长处的人,不过是浅薄无知。 示例一 并列三分式 历史上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人。【阐释句】比如刘邦,他自知“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而功败垂成的项羽,《汉书》则说他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