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贵州省印江县第一中学 杨通讴 议论文“七步微写”训练例谈 让写作技术化, 让技术艺术化 第一讲 第一讲 第一讲 让备课更有效 长期以来,教师受“文无定法”的文论思想影响,不能正确区分“技术和艺术”的层级关系,忽视了对议论文结构内容和标准的研究。 目前的议论文教学大多是些云山雾罩的文体知识,似是而非的结构概念(论点、论据、论证),从而导致议论文教学冯虚御空,难见成效。 壹 贰 一、作文结构的重要性概述 其实,文章结构从来重要: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曾言“结构第一”,戏曲理论家王骥德以“工师作室”作喻,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则提出文章“形式规律”说。 法国学者莱恩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等也认可文章“结构论”。 壹 贰 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论述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 叶圣陶 可见,研究作文必须重视研究结构。研究文体结构,不能简单等同于“套路”作文。研究文体结构,是在为你写作迷茫时扬起路标,为你表达思想有序规范。 让备课更有效 有人正是怕被戴上“套路作文”帽子,才不敢大胆研究结构、教结构,一开头即本着“文无定法”的高标去要求学生,自己教得空洞玄乎,学生学得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怎么学得好? 殊不知“文无定法”是针对写作高级阶段的,是技艺成熟后的境界、层次;任何艺术都是在熟练的应用基础上盛开的鲜花,所谓熟能生巧。如终始错位,先后不分,把基础应用错判为高标艺术,训练本末倒置,基础没打好,你就去建高楼,该重不重,只能得不偿失。 结论 所以,连文体基本结构理念都不敢大胆讲练,必然导致学生对文体结构认识浮浅,不明根本。 因此,学习作文之初即用“文无定法”去要求学生,则是极大地误读了这个理论的。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结构规范、表达规范的,这也是此文体区别于彼文体的标准,否则就没有文章分类和规范一说了。 就是说不能只知道“开头、主体、结尾”这些基本部件,还要知道更细密的结构规律和内容,否则你知道的结构也就是个似是而非的“空壳”。不深入探讨“壳”中应有的骨肉构造,没有很好地归纳提炼出所谓的“套路”,不注重各部分间的逻辑结构训练,是写不好议论文的。更有甚者,没有文章整体布局观念,不会降低难度,分节细化训练,造成初学者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文章不但整体要讲结构体式,而且各部分也要讲究结构和内涵。 旨在让学生实实在在体悟文体部件结构,待熟练后,再在观点、文理引导下整合部件,跳出“套路”,圆融整体,自由发挥,克服没有明确文体结构牵引下的盲目作文现象,从而写出好的议论文来。 老师这样讲,也这样作。 基于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故将议论文结构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机分解为“立意、开头、主体、过渡、理据、论证、结尾”等几个基本部分,并明确各部分的内部肌理,再加以格式化,就形成了“七步微写”训练模式。 这里要强调的是,掌握议论文的体式理念,就是把自由的思想放在规范的结构里,并非俗常所说的禁锢学生思维的“套路”。 该方法以构建议论文“七步微写”模式为支架,通过先将议论文结构化整为零,降低难度; 最后自然走向集零为整,循理成文,融贯整体的思路来分步学习。 二、解决路径 训练思路 训练时,注重循序渐进,培元固本,将议论文整体结构化整为零,逐一训练; 由易到难,各个击破,理性掌握; 训练从“一事一议起,到一事多议; 然后在中心论点的统摄下,集零为整,循理挥洒,以微写作来逐步撬动深度议论,整体成文”。 从议论文结构中提取“立意--开头--主体--过渡--理据--论证--结尾”等几个关键部分,并赋予每个部分以具体的结构模型,以结构模型引领思想生发,达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