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下阅读理解与答题模板 考点 1:体会文章详略安排的好处 2 考点 3: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 7 考点 4:根据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7 考点 5:把握描写人物的主要情节,多元地评价人物 8 考点 9: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19 考点 10:体会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 19 考点 11:抓住关键句,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23 考点 12:根据观点,概括列举的事例 23 1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要素解读: 阅读时要分清内容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要 表达的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 考点 1:体会文章详略安排的好处 常见问法: 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 先在文中找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篇幅较长的部分),哪些内容是略写(篇幅较短 的部分); 分析好处:结合文章主要内容、事物/人物特点等,具体分析好处。 答题模板: 文章详写了......略写了......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了......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 例:《腊八粥》一课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 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文章详写了等粥,略写了喝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既突出了腊八粥的 香甜诱人,又表现出八儿的嘴馋、可爱,又让人感受到一家人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 家庭氛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考点 2: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见问法: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法(修辞手法)+果(表达效果)+点(特点)+心(心情)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感情。 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赋予了......以人的情感、 动作、神态或行为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特征,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加 2 强语气,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4.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5.夸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感情, 增强了渲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 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初一和元宵节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元宵节美丽、 热闹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童年的春节(节选) 冰心 ①童年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堂后面的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 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热闹得锣鼓喧 天的时候,那便是春节。 ②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和长辈拜年,我拿 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都请母亲替我收起来。 ③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 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 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簇拥着许多小孩子。他们边走边唱,有乐器伴奏,歌曲大 多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真是热 闹极了。 ④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从腊月二十三起,大家就 忙着扫房,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忙着写春联,贴在门上。 ⑤新年里,我们得到许多好东西,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 “丁”同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