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8233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23080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生平 十年游历 终南捷径 赐金放还 李杜相遇 应邀入幕 重病而逝 十年游历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终南捷径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赐金放还 李杜相遇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 唐玄宗“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 (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 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 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应邀入幕 重病而逝 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七五七年(至德二载)李白五十七岁。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搏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七六二年(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六十二岁。十一月,卒于当涂,有绝笔《临终歌》一首。 理解诗意 不知从哪儿传来悠扬的笛声, 它随着春风飞入整个洛阳城。 倾听才知是一曲《折杨柳》, 谁能不勾起思念故乡之情呢! 体味感情 《折杨柳》:古乐曲。古人别离,折杨柳 相赠,以寄托伤离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 感 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朗诵诗歌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求: 节奏要轻缓 语调要轻扬 语气要沉郁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 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忧伤;“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谁家玉笛暗飞声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散入东风满洛城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 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 再加上春风助力,于是在诗人的想像中, 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本来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了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 “散”是均匀、遍布。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为“满洛城”的“满”字设铺垫,相得益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全诗紧扣“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