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8669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登岳阳楼》(共34张PPT)

日期:2025-04-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1787614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杜甫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赏析气象宏伟诗境,感悟悲苦孤寂诗情。 思维发展和提升 探究诗歌意蕴,诵读融情理于一体;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苦痛忧思。 审美鉴赏和创造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把握意象特征,体味雄浑阔大意境。 文化传承和理解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做一个大写的人。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导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导入 作者简介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 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外还有《兵车行》等。 作者简介 (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此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 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 作者简介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的主要思想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 初读文本 登岳阳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杜甫 文本探究—首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登楼时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昔闻”:说明诗人对洞庭湖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表达了自己如愿以偿的喜悦。 今昔的心情对照,突出了登楼时的喜悦心情。这种心情与颔联所描绘的奇丽壮阔景象相一致,同时也衬托突出了诗末所抒发的哀情。 虚实交错 古今对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人说这句的情感是“喜初登也”,也有人认为是“悲凉沉郁之情。你怎样认为?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