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1418

浙教版(2024版)科学七下 4.1探究地球表面 同步讲义(含解析)

日期:2025-04-01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9次 大小:105868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版,2024版,科学,七下,探究,地球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地球 4.1探究地球表面 知识点一 地球的结构 地球上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造就了适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生物圈。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 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3、在地球的表面还覆盖着很薄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破碎的岩石碎屑是风化过程的产物,风化需要空气(大气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知识点二 地形和地形图 地形的类型: 平原———地面广阔平坦,起伏较小,海拔明显较低(1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200 米以下)。 丘陵———地面起伏和坡度搜较缓,海拔高度有高有低(200—500 米),相对高度小(100 米以下)。 山地———地面起伏明显,坡陡顶尖,海拔高度较高(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200 米以上)。 盆地———周围山脉,中部低陷,四周高,中间低。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 高原———顶面平坦宽广,起伏小,海拔较高(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 地图 (1)等高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表示海拔。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部位不同,其等高线的形态往往也不同。 (2)地形和等高线的关系: 地形类型 等高线特征 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盆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等高线呈 “8” 字形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知识点三 地形的变化 1、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 2、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①流水(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积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峡谷; ②风力(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流动的沙丘、风蚀城堡; ③冰川(在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 ④波浪:海岸地形; ⑤生物:珊瑚礁。 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的区别: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 4、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题型一 地球的结构 例1.地球内部结构中最薄的部分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一样厚 【答案】A 【解析】【分析】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地幔平均深度在2900多千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深度在2900千米到地心6300千米处,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解答】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地核位于到2900千米以下。 故答案为:A。 例2.地球内部有一个“液态区”,区内物质一旦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该“液态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