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3244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122011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2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古代诗歌 猜一猜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阿瞒 曹公 魏武帝 诗人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汉乐府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s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2.临:到达,登上 3.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4.以:来,表目的 向东行进,我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请思考:整首诗是由第一句中的哪一个字来展开线索,统领全篇的? “观”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海水水波荡漾,海中山岛高耸挺立。 动态 静态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丰茂:指茂盛,茂密。 岛上树木很多,各种草繁盛茂密。 静态 请思考: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烘托点染,把大海写得不仅生机勃发,而且使人感觉它的浩瀚壮阔,。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汹涌澎湃的波浪。 动态 请思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动静结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都出自于大海的吞吐之中;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请思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诗人亲眼看的的吗? 不是,是作者的想象。 诗人以奇特夸张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并以大海自比,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 火眼金睛———找一找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星汉 沧海、水、山岛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实景 虚景 实: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的部分)———看的见,感受得到物、事、境 虚:主观心象的表现(看不见、摸不着,是诗人主观意识存在) ———看不见、摸不着,通过想象得到的内容。 虚实结合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幸甚至哉:幸运的很,好极了。 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厦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咏:歌唱,抒发。 幸运得很,好极了,我作诗一首,引吭高歌,来抒发我的壮志吧。 《观沧海》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征乌桓途中。乌桓(北方游牧民族)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对曹操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