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3245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223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 cover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PPT课件。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过程 导入一:情境型  [设计意图] 由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出课题,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氛围中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导入二:关联型  [设计意图] 由学生回忆所学的古诗入手,适时对学生进行热爱文学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了解灿烂文化、回忆所学的古诗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指导学习《观沧海》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赏析《观沧海》,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其学习古诗的经验。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师点拨完成。】  (1)解题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3)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4)从诗的体裁看,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抒情诗。  2.初读感知,进行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明确〕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精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山岛是那样的高耸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4.品读,师生释疑,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就是,“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5.悟读,合作探究,提炼主旨。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